80后,中国摄影家著作权协会会员,平潭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,业余摄影爱好者,从摄十年,走遍岚岛,见证家乡的变迁,记录消逝的风情。其个人摄影创作主要分三个阶段,创作的前三年沉迷于拍摄沙龙风格的唯美风光大片;中期转向如实记录平潭的变迁发展;近年视角更趋向于平实,拍的更少,思考的更多,现在常用黑白胶片机记录生活场景和人的生活状态。其早期摄影作品《晒紫菜》获“大美渔村 ·平安渔业”全国摄影大赛奖,《平潭石头房》获“八闽古建筑”全省摄影大赛奖等。 “春雨惊春清谷天,夏满芒夏暑相连,秋处露秋寒霜降,冬雪雪冬小大寒。”春来冬往,四季轮回。这首从古传唱至今的二十四节气歌,用24个不同的节气预示着中国人一年里的气候和农事。平潭,这座滨海小城的四时风光又该是何种光景? 近日,一组被网友赞为“接地气”的平潭二十四节气图在朋友圈走红——古色古香的村中石厝、郁郁葱葱的北港梯田、圆圆润润的时来运转……岚岛的一年四季被镌刻在这24张照片之上,独具风情又充满诗意。 拍摄这组二十四节气图的是平潭摄影师林宝华,他在自己曾经拍摄的作品中,精挑细选出二十四张独具平潭特色的照片。每张照片裁剪成圆幅,显得格外清新雅致,古意悠远。根据每一个节气特点,并结合平潭特色,林宝华为每张照片命名一个节气,从而组成了这组平潭味道浓厚的二十四节气图。 岁月如歌 节气图融入渔耕文化 在二十四节气中感受时间的韵律,在四季变换的平潭寻找诗意的生活。“想来,国人是绕不过诸如‘二十四节气’和唐诗宋词等传统文化的,这些传统文化也早已融入到我们的血肉之中。我们观景、感时、行事、思量,都很难逃脱传统文化的磁场,这也是我想把平潭二十四节气图做出来的原因。”林宝华说。 制作二十四节气图之前,林宝华也下了好一番思索。他思考有三,一要保留和营造“二十四节气图”在国人心中固有的古意悠远、诗意淡雅的美学感受,二是要具备平潭的物候特点和风物场景,三要准确契合节气特点。 在此基础上,林宝华查阅了一些资料,力图将中原农耕文化的节气特点与沿海渔业文化的节气特点相结合。比如,“谷雨”节气,渔民中流传着“谷雨时节,百鱼上岸”的谚语,因此用了拉网的场景。“寒露”节气则吸收了“中庭地白树栖鸦,冷露无声湿桂花”的意象。 平潭的四季并不分明,像小雪、大雪、小寒、大寒等不易表达的节气,林宝华就从古诗文中吸取灵感,再寻找与平潭的气候的契合点。大寒,林宝华选用的是君山石厝图,灵感来源于“山中无日月,寒尽不知年”、“天寒白屋贫”等意象意境,营造荒凉孤寂之感。而“冬至”选用的不是风景,而是以平潭特有的食物“时来运转”来表现。 风景如诗 镜头中的海岛人文 石厝、海景、滩涂、田野……这些优美的平潭之景,在画面的定格中成了平潭四季的风情,其中蕴含的除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美景,还有情怀与乡愁。林宝华的主要创作对象就是平潭的山水和人文,偶尔也会投射心绪于外物,拍些富含隐喻和批评意味的画面。他说,摄影对个人生活的切入点就是“与我有关”,有关的风景,有关的人,有关的情。作为摄影爱好者,虽然林宝华也曾到外地创作过,但大多时候“找不到感觉”,家乡平潭才是他的创作源泉。 对于林宝华来说,摄影是一件忙里偷闲的爱好。只有在摄影的时候,才最平静、也最为放松。工作之余,他走遍平潭山山水水,十年的摄影之路让他成为了时代的见证者,不仅目睹了平潭发展的巨变,也用镜头记录下许多消逝的平潭风情。“每一次外出拍摄都是一次奇遇,当一个人面对长空大海、星辰明月时,所有的负担和包袱都会被暂时放下。”林宝华说。 ■本报记者 陈小欢 来源:平潭时报
|